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5章(2 / 3)

;&esp;工师连忙在竹简上刻画记号。

&esp;&esp;一群市井百姓见官府来人,又看见魏相,远远围观,不敢靠近。魏倩主动走向一位卖陶器的老翁,温声问道,“老伯,在此摆摊多年了吧?可有什么不便?”

&esp;&esp;老翁起初惶恐,见她态度亲和,才大着胆子道,“回魏相,小老儿在此卖了二十年陶器,最怕雨天——这街上一积水,客人不愿来,陶器也易受潮开裂。”

&esp;&esp;魏倩点头,转身对工师道,“此区排水需优先解决,沟渠要深,且每隔十丈设一沉淀池,防堵塞。”

&esp;&esp;她又问一位挑担的货郎,“大哥每日走街串巷,觉得哪条路最难行?”

&esp;&esp;货郎挠头,“西头的羊肠巷最要命!窄得只容一人过,若遇对头来人,得贴着墙根蹭过去,稍不留神就撞翻货担!”

&esp;&esp;魏倩便对随行官吏道,“听见了?羊肠巷必须拆改,新巷宽度不得少于一丈五。”

&esp;&esp;这是她的城市,到时候抢人大战一开,其他诸侯们别说免税,发钱都难从她这抢人,哼!

&esp;&esp;第93章

&esp;&esp;魏倩带人登上城墙,俯瞰全城。匠师们用绳尺丈量街巷,魏倩则对照规划图,一一标注。

&esp;&esp;“城南民居区需保留古槐树,”她指着几株百年老树,“新巷绕树而建,既得荫凉,又不损民情。”

&esp;&esp;主簿迟疑,“可若绕树改道,恐增加工程耗资……”

&esp;&esp;魏倩摇头,“一棵老树,是几代人的记忆。若为省银钱而砍伐,百姓心中必生怨怼。新城是为民而建,岂能不顾民心?”

&esp;&esp;主薄肃然,拱手称是。

&esp;&esp;三更时分,魏倩才回到郡府。她不顾疲惫,连夜召集上下官员。

&esp;&esp;“我们今日所见,旧城三大弊病——街窄、水淤、火险。所以日后你们新城建设须分三步走:

&esp;&esp;1先修排水:挖主干沟渠,雨季前完工;

&esp;&esp;2再拓道路:按轻重缓急分批改建;

&esp;&esp;3后迁民居:以抽签分新房,绝不强拆。”

&esp;&esp;她最后拍板,“明日贴告示,征募百姓参与筑城,壮丁每日发粟米三升,妇孺若能编筐制绳,亦同酬!”

&esp;&esp;郡府上下官员还能怎么办,干就是了,又没让他们自己想办法,遇到的小事也好解决。

&esp;&esp;魏倩在大梁的时间很紧,所以带着官员们搞特种兵行程,搞得大伙还以为她在洛阳也这样,真是千古贤相啊。

&esp;&esp;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做了那么多功绩,而他们光是跑腿干活处理小事都那么累。

&esp;&esp;魏相真乃神人也!

&esp;&esp;第四天晨雾未散,魏倩已带着郡府官吏、匠师及数十名衙役,踏上了勘测之路。她身着简素深衣,发髻高挽,腰间只悬一枚玉佩,步履稳健地走在田埂上。身后跟着的郡丞手持算筹,正与几名匠人低声讨论着什么。

&esp;&esp;“丞相,前面就是旧城墙了。”一名老吏指着前方残破的夯土墙,“若要扩建新城,这段墙得推倒重筑。”

&esp;&esp;魏倩点头,从袖中取出一卷细绳,递给身旁的匠师,“量一量墙基厚度,记下来。”

&esp;&esp;她又转向魏尚,他是唯一一个在郡府任职的魏家人,“魏尚,你去测测这段墙到汴水的距离,看看能否引水做护城河。”

&esp;&esp;魏尚领命而去。

&esp;&esp;不远处,几个农人正蹲在田边歇息,见官府来人,有些畏缩地站起身。

&esp;&esp;魏倩走过去,温声问道,“老丈,这片地是您家的?”

&esp;&esp;老农紧张地搓着手。“回、回大人,是小人的薄田……”

&esp;&esp;魏倩蹲下身,指尖轻触土壤,“土质不错,种的是粟还是麦?”

&esp;&esp;“种……种麦。”老农见她态度平和,稍稍放松,“但今年雨水少,收成怕是不好。”

&esp;&esp;魏倩沉吟片刻,抬头道,“老丈,郡府要扩建新城,您这田恰在规划区内。您有两个选择——”

&esp;&esp;她伸出两根手指,“一是按市价补偿银钱,您可去城东新划的农垦区另置田地;二是以地换房,新城建成后,您家可分得一间临街铺面,子孙可做点小买卖。”

&esp;&esp;老农瞪大眼睛,“铺、铺面?”

&esp;&es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